来自茶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来自茶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焦新发力点,赓续文化自信,促进沿线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继“丝绸之路”之后于十七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万里茶道申遗,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文化支撑,更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

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

一提起“文化遗产”,估计人们首先会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自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1998年通过“非遗”宣布条例,2001年开始“非遗”评选,“非遗”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遗保护公约”,次年中国加入,到2020年底,中国已有42个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所以,“非遗”名气大名声响也是实至名归。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什么?

教科文组织的“非遗”风生水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见贤思齐,于2002年发起了保护和管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倡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就此诞生。该系统指其所在地域、文化或农业景观,以及延续至今持续发展中的社区系统。

2002年后,FAO协助成员国确定和保护GIAHS,并培训提高成员国能力,传播理念。由此,GIAHS数量不断增加,其工作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支持。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2005年,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保护试点,开始将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推向世界;2012年,原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目前,已认定6批138项。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这138项中,以茶为文明主体的有16个。

目前,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3项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和另外13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起,成为中国茶文明的优秀代表。对传播中国农耕文化、茶文化起到独特作用,还为促进减贫、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

中国涉茶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的悠久种茶、制茶历史孕育了风格独异的民族茶道、茶艺、茶俗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不同民族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更是各具特色。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拉祜族的“烤茶”等已作为传统的饮茶习俗,代代相传。

2、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成于宋、盛于清,是两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花香和茶保健作用的产物。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在长达两千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是古人利用环境、适应环境发展农业的典范,是农业的活化石。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江边沙洲种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发展茶叶生产,逐渐形成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茉莉花基地(湿地)—茶园(山地)的循环有机生态农业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茉莉花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茶叶品种,由于历史上福州人严格保密工艺,熏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

3、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孕育了多项茶树无性繁殖的技术,并创制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发明了独特的制茶工序——包揉,形成了独特的“半发酵”茶类——乌龙茶,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推广了带状茶—林模式。树种以豆科的乔木和小乔木为主,起到根系固氮、夏天遮荫、冬天落叶覆盖地表的功能。套种一年生绿肥,梯壁种草护草,以覆盖地表,保持水土,提供生物栖息场所,蕴含了深刻的生态学哲理。

16项茶类“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第一批(2013年)

1、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见前)

2、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见前)

第二批(2014年)

3、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

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是保障龙井茶品质的重要因素,自古就是爱茶之人留连向往之处。杭州龙井茶文化系统是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4、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见前)

5、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位于幕阜山脉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带,是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羊楼洞砖茶历史悠久,源于唐,盛于明清,是全世界公认的青(米)砖茶鼻祖之地。羊楼洞砖茶在国际贸易史上展示过骄人的辉煌,在国内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中,为促进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到20世纪初,羊楼洞更是成为中俄茶叶国际商道的起点,砖茶从羊楼洞由独轮车运抵新店装船,经汉口逆汉水至唐河,再转运内蒙古,进入俄罗斯的恰克图、西伯利亚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一千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上,形成了独特的“羊楼洞砖茶文化”。

6、广东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

凤凰单丛茶始于南宋末年,历经600多百年数十代人的传承,资源物种仍基本保持历史原貌。单丛茶树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存在境内海拔600~1200米的中高山。多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凤凰古茶树的保护工作,1980年组织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仅200年以上的古茶树便有3700多株。凤凰古茶树被专家誉为“中国之国宝,是世界罕见的优稀茶树资源”。

第三批(2015年)

7、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

恩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现有茶园面积32.5万亩,年产以恩施玉露为主的名优茶0.7万吨以上,占干茶总产的42%左右,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恩施玉露创制于清康熙年间,因获当地土司和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的盛赞而得名,在《中国茶经》中位列清代名茶。恩施玉露的加工,延续了唐朝陆羽《茶经》中的“蒸之、焙之……”工艺,创新了特殊的搓制手法,是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8、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贵州花溪以古茶树为原材料,推出了久安千年绿、久安千年红两款佳茗,久安千年红,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显金毫。色泽乌润,古韵深远,香味浓郁高长;久安千年绿,外形条索紧细卷曲,匀整,色泽翠绿、显毫。香味高扬,古韵深远。久安乡古茶树的平均树龄大概在600年左右,几乎略等于贵州“文明开化”的历史年限。在宋代,茶马交易的制度已经建立并已运用成熟。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9、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5年),双江开始在勐库冰岛一带人工驯化种植茶树,经过500余年的种植驯化,铸就了当今勐库大叶种茶内含物质丰富、茶汤明亮、醇香悠长的优良品质。双江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共同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各民族生产生活与茶叶息息相关,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鸡枞陀螺,是飞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灵;傣族的象脚鼓,是节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第四批(2017年)

10、安徽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

黄山太平猴魁茶文化系统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1900年,太平猴魁茶创制成功,随即一举成名,蜚声中外、绵延百年、延续至今。百年传承的《猴茶真经》,印证了太平猴魁茶顶级品质。系统内选育出本土优质茶树品种资源柿大茶,积累形成了高山生态茶园林茶共育和绿色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发明出“三大阶段九道手工采制工艺”被茶业界誉为“最高超、最精湛、最独特的制茶技艺”。

11、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在栽培的自然的空间上呈现立体群落结构,使白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实现肥力的自我维持,并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生存空间。在栽培上,白茶与番薯、芦柑、桂花树、木槿树等作物套种,提高了白茶的香气,也为茶树提供了遮阴,同时减少病虫害,使白茶的生长自然健康。福鼎白茶传承了传统而古老的制茶方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白茶加工不炒不揉,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保持品种特性。

12、四川名山蒙顶山茶文化系统

蒙顶山是“茶树良种宝库”,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蒙顶山茶种植栽培过程中注重茶树与农作物间作,茶区生物多样性丰富,覆被良好,茶园采取“茶+贵木”“茶+果”等立体种植模式,推广“茶-林-绿肥”复合栽培模式,实施“猪-沼-茶”“草-羊-沼-茶”等模式,实现了养分循环、美化环境、提高品质等目标。历史上蒙顶山茶历经蒙顶石花、蒙顶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蒙顶甘露,形成了绵延千年的名茶系列,历久益彰。同时,以名山为起点的“川藏茶马古道”现已成为重要历史文化古迹。

第五批(2020年)

13、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与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复合种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保育了茶果种质资源,发挥了重要的生产功能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呈现出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碧螺春茶的采制全部由手工完成,至今仍完全采取传统的采制技艺。其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其中,仅炒茶的四道工序就需要40分钟左右。

14、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

湖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是以种植、生产黑褐油润的安化黑茶和制作加工工艺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长期实践中,安化茶人摸索出了一套保持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管理技术和独特成熟的黑茶加工工艺。安化茶早在唐代就有历史文献记载入选为贡茶,安化黑茶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定为官茶,是中国西北边民化腻消食的“生命之饮”,是民族团结之茶。

15、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湖南保靖黄金寨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是以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黄金寨古茶园为种植核心,拥有近6000株108个株系古茶树的茶树栽培系统。古茶园多间种葛藤、山药、魔芋、土茯苓等作物,放养黄牛、山羊、猪、鸡等畜禽,实现“以牧代耘,农牧兼容”。东汉西晋时期,保靖吕洞山地区就开始产茶,茶马古道沿黄金村七大古茶园穿行而过,沿途设茶亭8座,现存古茶树2057株,415岁最老古茶树王惊艳四座。漫步黄金村,这里拥有特殊的宜茶环境,除了七大古茶园,还有黄金古井、有黄金鼎、黄金河,郁郁葱葱的黄金茶园,长满青苔的青石板,都默默见证着保靖黄金茶的千年茶韵。

第六批(2021年)

16、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

江西浮梁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茶叶生产聚落环境、茶园文化、文人茶歌、茶叶生产、茶叶贸易等完整的文化生态学的体系,并得益于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成为瓷、茶和稻的结合体地区。浮梁茶始于汉晋,盛于唐。产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唐代,茶叶加工和贸易开始兴盛,唐代乡贡进士王敷《茶酒论》曾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唐代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留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的浮梁茶就已久负盛名。

来源: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